家居业砸风渐甚的悲哀
摘要:作为一个品牌,搞不定经销商,是管理的无能;作为经销商,不给自己赖以谋利的品牌增光却专找麻烦,是经销商的耻辱;作为消费者,只能靠“砸”的方式来维权,则是一种悲哀。这种悲哀少起来,家居行业才会由“乱”向“治”转变,品牌才能真正称得上品牌。
最近一段时间里,家居行业兴起一股“砸”风。消费者只要购买了产品,权益得不到保障,一“砸”就灵。
率先开“砸”的是北京的唐女士。她从达芬奇专卖店买下280万元的家具,一套沙发就花了30多万元,一张单人床高达十多万元,可放在家中却总是气味刺鼻,砸开发现所谓实木不过是密度板。正是唐女士这次“砸”家具事件,让央视顺藤摸瓜,揪出了达芬奇的惊天造假大案。
唐女士“砸”家具很文雅,她是委托国家家具及室内环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检测,专家们必须对家具做破坏性处理才能真正了解其内部材料。此后“砸”风渐起,消费者干脆亲自抡开膀子上阵了:先是广东的夏先生,一刀砍下去,将一个颇具知名度的家具品牌现了形号称实木,实际上只是人造板;然后是安徽的席女士对一个洁具品牌的产品不满,公然从中劈开,暴露出内部填充物竟然是木棍支撑着塑料泡沫;进入10月份,著名的左右家私又遭噩运,湖南的向、李两位先生把从左右专卖店里购买的一款茶几砸开,掏出了其中的蜂窝纸,而这款茶几在销售时宣称是实木……
应该说,消费者中“良民”远远多于“刁民”,如果不是忍无可忍,不会拿起刀子、锤子,把产品给剖开、砸烂,单是这事儿耗费的气力、精力都赔不起。逼得消费者不得不靠“砸”来表达自己的愤怒,本身就说明这个品牌在维护与顾客的关系方面很差劲。要么对消费者的投诉置若罔闻,要么对消费者的退换要求不予支持,要么与消费者的承诺没有兑现,人家有理无处讲、有冤无处申、有怨无处发,真要去打官司,恐怕又会在马拉松似的诉讼中不了了之,选择“砸”的方式,败坏你的名声,引起媒体的注意,激发相关部门的关注,自然是一举三得了。
值得注意的是,每次“砸”产品事件都是经销商惹出来的,最后救火的都是品牌厂家。经销商是与消费者直接打交道的环节,本该真正视消费者为上帝,对他们关怀备至、亲切有加,然而他们真正的身份不过是品牌厂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罢了。消费者就像桥上的过客,过一次交一次费,如果想把交的过路费从“桥梁”收费处要回来,就难于上青天了。只以逐利为目的,不太重视品牌的维护,是帮助家居品牌做大做强的经销商体系的最大软肋。经销商引出事端,大不了挣不到钱;品牌厂家声誉受损,则可能万劫不复。
作为一个品牌,搞不定经销商,是管理的无能;作为经销商,不给自己赖以谋利的品牌增光却专找麻烦,是经销商的耻辱;作为消费者,只能靠“砸”的方式来维权,则是一种悲哀。这种悲哀少起来,家居行业才会由“乱”向“治”转变,品牌才能真正称得上品牌。
声明: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
标签:
热门资讯排行
- 资讯专区
- 图片专区
- 品牌专区